各位家人们,今天咱们聊聊身边最明显的变化 —— 房子好像越来越难卖了。小区门口的中介门店换了新招牌,以前半夜排队抢房的盛况看不到了,取而代之的是中介小哥发的 "业主急售" 消息。这不是个别现象,最新数据显示:2025 年 1 到 8 月,全国排名前 100 的房企卖房收入比去年少了一成多,千亿级别的房企数量也在减少。更直观的是二手房市场,已经连续 5 个月成交量下跌,价格跌得比之前更厉害了,整个市场还没走出低迷状态。
咱们先看看这市场到底冷到什么程度。百城二手房挂牌总量已经达到 258.56 万套,同比增长 11.58%,光是深圳一个城市的挂牌量就涨了 36.7%。这就好比菜市场突然多了十倍的摊主,但买菜的人却少了一半,结果可想而知。开发商那边更热闹,香港老牌房企长实在北京的项目直接打七折,大湾区四个楼盘联动促销,喊出 "房价只有香港五分之一" 的口号。想想三年前,买房像抢白菜,现在开发商像卖白菜,这反差是不是有点让人恍惚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咱们从三个方面慢慢说。首先是开发商的日子不好过。不是他们不想卖高价,是实在扛不住了。2025 年房企融资规模还在下降,特别是海外贷款几乎断了来源,万科要靠债务展期过日子,碧桂园更是要重组 116 亿美元的债务才能活下去。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,房企的融资渠道就一年比一年窄,到 2025 年,能从银行拿到钱的民企已经屈指可数。手里没钱,就只能降价卖房回笼资金,这就像冬天没暖气,只能把棉袄拿出来卖换点炭火。
其次是市场变天了,从卖方市场彻底变成了买方市场。以前是购房者托关系送茶水费,现在是业主提着水果求中介帮忙推房子。百城二手房挂牌量接近 270 万套,而成交量却在下降,这意味着一套房子要面对更多竞争对手。深圳有业主挂牌半年,降价 30 万才勉强成交,这种情况现在太常见了。购房者也学聪明了,知道不急着下手,反正可选的房子越来越多,价格还在往下走,自然就形成了 "买涨不买跌" 的观望情绪。
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未来的信心不足。房地产关联着 60 多个行业,从钢铁水泥到家电装修,建筑行业更是吸纳了近 5000 万农民工。2024 年水泥产量下降 12%,家电零售额连续 8 个月负增长,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收入的变化。当身边有人因为工地停工没活干,当听说公务员降薪缓发绩效,大家自然会握紧钱包,买房这种大事就更要掂量掂量了。
这种市场调整不是第一次发生,但这次和以往不太一样。2008 年金融危机后,四万亿刺激一下就把楼市拉起来了;2014 年低迷期,棚改货币化让很多人一夜暴富。但 2025 年的今天,政策思路明显变了 ——"白名单" 项目贷款、存量债务展期,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不让行业硬着陆,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刺激房价上涨。用通俗的话说,以前是给市场喂激素催生长,现在是打点滴保性命,这意味着不会再有那种全民炒房的好事了。
楼市降温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,影响正在慢慢扩散。房企之间的分化越来越明显,到 2025 年 8 月,已经有 60 家出险房企在搞债务重组,禹洲集团为了重组境外债务,把最后期限一延再延。而像长实这样有实力的房企,宁愿 "增收不增利" 也要打折卖房回笼资金,这说明行业正在大洗牌。
产业链下游的建材、装修行业更惨,2024 年玻璃库存积压创历史新高,很多装修公司半年没接到大单。地方政府压力也很大,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的大头,2024 年土地成交金额减少 23%,有些三四线城市一半的地块都流拍了。这就导致地铁、学校这些公共项目没钱开工,甚至出现了公务员降薪的传闻,这些变化其实都和楼市降温息息相关。
在我看来,现在的楼市降温不是坏事,而是市场在 "挤泡沫"。过去二十年,房子被赋予了太多金融属性,很多人把买房当成稳赚不赔的生意,甚至有人说 "买套房胜过十年班"。这种畸形状态本来就不可持续,现在的调整其实是让房地产回归居住本质的开始。
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?现在开发商开始提 "好房子" 建设了,政策也在支持绿色、智慧的高品质住宅。这说明什么?靠涨价赚钱的时代过去了,以后得靠品质说话。就像长实集团虽然打折卖房,但重点放在了大湾区刚需盘,这其实是在适应市场的真实需求。
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房产经纪人的工作状态。以前是忙着带看签单,现在三成经纪人每天工作 6-8 小时就够了。这背后是市场节奏的放缓,也是行业从 "野蛮生长" 到 "精耕细作" 的转变。以后买房可能不会再是人生最大的投机,而是真正根据家庭需求做出的选择。
当房价不再只涨不跌,当买房不再需要 "六个钱包" 凑首付,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思考:房子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?是冰冷的资产数字,还是温暖的家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可以肯定的是,楼市的下半场已经来了,它可能不那么刺激,但或许会更健康、更理性。
最后想问大家:你家小区的房价跌了吗?身边有急着卖房的朋友吗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,咱们下期接着深入聊这个话题。
专业实盘配资,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,百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