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970年5月16日凌晨两点,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外,乔冠华低声问道:‘总理,龚澎还有希望吗?’”这句压抑的询问,为那一年紧绷的春夏埋下了悲怆的伏笔。
五分钟前,手术灯熄灭,主刀医生只吐出四个字——“极度危险”。乔冠华整个人僵在门口,连呼吸都显得多余。自从在重庆并肩战斗起,他与妻子已携手走过二十七个年头,眼下却只能等生死裁决。他没料到,平日里雷厉风行的周恩来会在深夜赶来。总理快步走到他跟前,先摸脉,再追问病历,一连串指令掷地有声,硬是给了医生和护工半分钟都不敢耽误的压力。
抢救持续了六个小时。晨光透过大窗,灰白的天色里,一块薄布盖住了病人。乔冠华愣住,周恩来伸手按住他的肩膀,声音沙哑而坚定:“冠华同志,节哀,你要坚强些!”这句话后来被不少护士私下提起,每次提起,他们都说当时差点落泪,却又被总理那种强自克制的平静震住了。
失去爱人,对乔冠华是一记闷棍,可真正把他从悲痛里拽出来的,恰恰是那双按在肩上的手。龚澎去世当晚,周恩来没有离开医院,亲自协调太平间、殡仪和外交部保密处的流程。他说:“她一辈子守纪律,走最后这一程,任何细节都不能出疏漏。”工作人员事后感慨,总理对下属的尊重,竟细微到这样的地步。
龚澎遗体送往八宝山的途中,车窗外是道路两侧寂静的槐树。乔冠华本想跟着灵车,周恩来却把他叫进自己的轿车。一路无话,直到抵达公墓总理才开口:“人走了,工作不能停。外交部那几个案头,你明天午后必须给我初稿。”听似冷酷,实则是硬生生把他从哀恸里拉回岗位。乔冠华后来回忆:“如果那天总理一句安慰都没说,我也许会倒下;可他偏偏给了任务,让我没空沉溺。”
有意思的是,这并非乔冠华第一次体会到周恩来的“非常规关怀”。1942年初到重庆,他肠病旧疾复发,背包里常备灌肠器。第一次汇报完稿件,周恩来没有谈政治,而是问他:“药够吗?别逞强。”那次对话不到三分钟,却让乔冠华从此对这位上级生出近乎儿子的敬意。
两人为公事争执也不是没有。1965年日内瓦会议前夜,乔冠华的发言稿被总理连划三条红线。会后走廊里,周恩来只说一句:“不要写给自己看,要写给对手听。”乔冠华重新落笔,一夜之间整份稿件焕然。几年后他对外长参训班的年轻人叮嘱:“周总理改过的稿子,要保存,逢危机就拿出来揣摩。”
龚澎的离世,使乔冠华后半生的行程表出现空白时段。回到宿舍,他常捧着放大镜看妻子的工作照,看一会儿,红眼眶,放下,再伏案写电报。章含之担心他憋坏,试探地说能否请几天假。他摇头:“总理说过,外交没有假期。”
1971年秋,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席位恢复。乔冠华领团抵纽约,第一通加密电报就是向北京汇报形势,紧接着他让秘书去百货公司找苏打饼干和夏威夷果仁。那位年轻随员满脑子雾水,乔部长却笑:“总理爱吃花生米,这玩意儿味道近似,能解馋。”礼物经机要渠道送到301医院病房,周恩来收到后对护士长说:“这不是礼,是病人点心,收。”短短一句,却让乔冠华悬着的心落地。
年末北京会议,总理当众提起那盒果仁,语气平淡:“冠华懂规矩,但这次我收了,他知道理由。”会场顿时安静。外交部骨干心里明白,这代表两人之间“公私分明”的默契又多了一个注脚。也是在同一场会上,总理忽然询问:“下一轮中美接触的方案,你打算怎么铺?”乔冠华边答边记,暗自揣摩总理的战术节奏,一字都不敢漏。
1974年夏,周恩来病势加重。乔冠华每晚写完电报,都会留一句问候给医护:“劳烦向总理报告:文件已办妥,请安心休息。”这一年乔冠华52岁,鬓角刚冒白丝,他却在秘书面前自嘲:“要是总理倒下,我就像断线风筝。”谁都听得出那话里掺着惶恐。
转眼到1976年1月8日。清晨四点,人民大会堂里灯火彻夜不熄。噩耗传来那刻,乔冠华扶墙站稳,半晌才吐出一句:“他走了。”治丧委员会成立,具体事务像潮水涌来,他强撑着在每份名单、路线、仪程上签字。到了八宝山,他突然冲到灵柩前,双臂紧抱棺木,哑声哭喊:“总理,无子女的您,让我替您尽孝!”那场面,连多年在外事口见惯离合的翻译官也红了眼圈。
火化炉的铁门合拢时,乔冠华喉头堵着一句话却没说出口——“没了您,我怎么办?”几十年后,章含之在回忆录里提到丈夫那晚回家的状态:整个人像木头,坐在藤椅上足足四小时,才低声说:“明天还有文件。”
周恩来去世后的四年间,乔冠华主持或参与了百余场双边谈判,从东南亚到北欧,行李里永远带着一张折叠相片,照片上是总理在长江舰艇甲板上同他谈笑的身影。他对助手解释:“遇到难题,就看看这张,提醒自己别犯错。”这种几近固执的自我警醒,让后辈既佩服又心疼。
时间走到1983年,乔冠华卸任公开职务。好友探望,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依旧是: “要是总理还在,会怎么处理今天的局面?”语气平静,却显露出难以割舍的依赖。朋友感慨:“他这辈子,像在替周总理延续某种风格。”事实也确然如此——在外交台前幕后,人们总能看到那份温和而锋利、谦逊却不退让的影子。
龚澎逝世那晚,周恩来对乔冠华说“要坚强些”,更像一份沉甸甸的托付。此后十余年,无论国际风云多么诡谲,乔冠华始终把这四个字写进自己的行走坐卧——既是克制,也是担当,更是他对两位至亲故人的无声回应。
专业实盘配资,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,百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