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阅读专栏:第 64 期
作者 | 刘国华 原创出品 | 管理智慧
在生活里,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一个人只有一块手表,他就会很安心,时间就是表上指的那个点。可一旦戴上两块,麻烦就来了——两块表显示的时间稍微有点差异,他反而不确定现在到底几点了。
这就是所谓的手表定律。听起来很简单,其实背后的道理很深:当信号太多,不但不会让人更清楚,反而会让人更糊涂。
企业管理其实跟看表差不多。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统一的信号,就会陷入混乱。
比如,有的领导天天强调纪律流程,一个环节都不能错;另一个领导却鼓励大家勇敢尝试,不怕犯错。结果呢,员工站在中间左右为难——是该按流程办事,还是跟着感觉走?最后往往变成两边都不讨好。
目标也一样。如果公司一边喊降本增效,一边又要求大规模创新,团队就会陷入撕扯:是把钱省下来,还是砸钱做研发?结果就是两头落空。
更糟的是双头领导。一个人同时听两位上司的指令,指不定哪天两人意见冲突。你选了 A,就得罪了 B;选了 B,又得罪 A。久而久之,最聪明的生存之道,就是"装傻"。这种组织氛围下,效率怎么可能高?
商业史上,"手表定律"的坑掉过不少企业。
诺基亚就是典型。功能机时代它想两头抓:既要守住市场份额,又想搞技术革新。结果战略摇摆,资源分散,最后在智能手机大潮中败下阵来。
反观华为,任正非一直强调聚焦主航道,哪怕公司再大,也盯住最核心的目标,把有限的子弹都打在关键靶子上。正是这种聚焦,撑起了华为的长期韧性。
谷歌的案例也很有意思。早期员工常常被几个部门同时考核,结果一个人忙得团团转,却没有哪件事真正做出成绩。后来他们引入 OKR,把原则定死:一个人一个主要目标,而且必须和公司战略对齐。思路一清,绩效自然就上去了。
很多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是:觉得方法越多越好,指令越细越能激发创造力。其实不然。组织不是实验室,真正需要的不是五花八门,而是一个清晰方向。
统一的目标就像一块准确的时钟,让大家步调一致,降低不确定性。反过来,目标一旦分裂,能量就会像水流分叉,冲击力全没了。
波特说过一句话:战略的本质不是选择做更多,而是选择不做什么。这跟手表定律不谋而合。领导的责任,不是扔出一堆愿景,而是点亮一颗北极星。
怎么避免掉进"手表定律"的陷阱?
统一指挥链: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。跨部门也行,但必须明确谁说了算。
明确优先级:目标可以有多个,但必须告诉大家,哪一个是最重要的。
战略聚焦:资源有限,不要同时打太多仗,先赢下一场关键战役。
文化清晰:企业文化不能互相打架。不能既要求"绝对服从",又鼓励"自由创新",至少要分主次。
手表定律给我们的启发是:人在复杂世界里,渴望的是清晰,而不是混乱。
对企业来说,一个统一的目标,是驱动协同的前提。对个人来说,也是一样——与其脚踩两只船,心猿意马,不如盯住一件事,全力以赴。
管理的核心,从来不是加法,而是减法;不是堆砌更多方法,而是敢于取舍。领导者最大的责任,就是让团队相信同一块表。
小注
此篇所录,出自所著《新商业思维》(第二辑)。并于原稿之上,多有略微删润,以增益其义。
套书共六辑,洋洋洒洒百万余言,以"短阅读,长思考"为成文原则,广涉商界诸般思维,常有洞见。然书成之后,阅者寥寥。虽或有读者妄语曰:"读此六卷,世间再无新思维;纵有新意,亦不过换汤而已。"此言或讥或赞,不可尽信。然有友人劝曰:"观点思维若不传,终将珠玉蒙尘,实为可叹。"余闻此,颇感其言有理。且其已久无再版,市井难寻,欲购亦不可得。
故此立志,将以数载光阴,择时细述,陆续刊布。惟愿诸君偶有所得,一言半句,能启思路,便不负笔墨一场。
作者|刘国华
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,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,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、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,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。
为您推荐:
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:
这套实操方法论,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,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,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,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。
【点击链接了解详情】
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
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
彭剑锋、黄卫伟、包政、吴春波、杨杜、孙健敏领衔
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
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
咨询合作扫码
感谢阅读和订阅《管理智慧》,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,敬请星标本公众号。
专业实盘配资,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,百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